你的位置:首页 >

胡春华肯定东莞创新意识:奠定东莞机制新优势

来源:东莞日报 2013/1/10 11:05:01      点击:
   “你们很多新的创意我觉得挺好,这些创意对做好以后的工作很有意义”,2012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在调研东莞时充分肯定东莞的创新意识。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在诸多领域“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大胆创新,在不断赢取发展新优势的同时,也为全国探索积累了经验。

  近年来,尤其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上任以来,东莞继续大胆创新,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企业创新及党的建设等方面探索出许多新鲜经验,为东莞高水平崛起奠定了体制机制新优势。

  协同创新解决产学研“最后一公里”

  让胡春华倍感有创新的首先是东莞建立了国内首个协同创新研究院。2012年12月6日,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在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正式揭牌。所谓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2012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旨在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早在2012年3月,东莞就开始谋划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在国内率先创建协同创新研究院。仅仅三个多月后,2012年6月18日,东莞与华南理工大学签订共建协议,并在当年10月举行了第一次理事会议。

  “东莞不缺制造,也不缺市场,唯独缺技术研发”,不少东莞企业负责人感叹,技术研发环节的缺失是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而对一些高校专家来说,手里握着大批研发成果却无法变成产品,无法产业化。

  “这就是产学研‘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分析人士指出,东莞其实也建设了不少公共研发平台,但一直未能解决好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问题,这也是全国产学研合作中的“通病”。

  很显然,东莞对创新协同寄予厚望。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评价说,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落户东莞,将利用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在内的资源,依据新材料、新技术,依据科研研发平台与国内、国际高校、研究院及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并最终将之顺利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东莞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与东莞的产业结合起来,推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对东莞在国内率先建立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做法,胡春华予以了高度评价。他说,大学里面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基础研究的成果,不能直接转化成生产力,不能直接转化成企业可以用的技术,中间需要有个转换的环节,就是能把基础的研究转化成企业可以用的技术,然后才能到企业中去推广。

  “这个事,过去很多时候被我们忽略掉了”,胡春华鼓励东莞按照既定目标坚持推进协同创新。

  率先构建园区服务型党组织模式

  如同在经济领域里的大胆创新一样,东莞创新党建也得到了胡春华的高度评价。2012年12月17日,东莞首个园区党员服务中心“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在松山湖北部园区绿荷居揭牌,与此同时,东莞首个园区服务型党组织“北部工业园党委”成立,从而宣告了东莞在非公党建领域又一次进行重大探索,东莞正率先构建园区服务型党组织模式。

  东莞有企业几十万家,被称为“世界工厂”,长期以来,企业党组织建设主要沿用原来各自设党支部的办法,导致企业党组织各自为政,封闭自给,内部资源有限,服务功能单一,形不成整体合力等。另外,由于流动党员多而分散,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服务难落实。

  “我们企业虽然有党组织,但说实话,工作时间大家都忙于工作,下班后又各自回家,要过组织生活不容易”,松山湖北部工业园某企业的一位党员说,传统的以企业为单位建设的党组织已经不适应现代经济布局的需要,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工业园区,这种不适应日益突出。

  在这种形势下,东莞积极探索园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新模式,构建一体化领导机制,打破“一企业一组织”的传统组建模式,实行“双轨制”管理体系。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欧阳贵有说,这一模式有两大主要特点,一是组织架构的“一体化”,在园区党员集中居住区设党委、建中心,实现党委和中心“二合一”,目前,园区党委管辖党支部23个,其中,网络支部5个,管理党员800名。

  另一个特点是,在构建服务型党组织上,首次引入社会组织,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作用,实现了服务体系的“社会化”。以“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为平台,引进各类社会组织、群众团体等进驻中心,服务党员群众。目前拥有党代表工作室、心理咨询室、法律服务室等8个工作室。

  “你们的党建,也有新意”,在胡春华看来,东莞流动党员众多,通过构建园区服务型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胡春华鼓励东莞继续大胆创新党建,他说,“我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加强这块建设,都是对的。只要采取的办法是加强党的建设,我觉得都是对的,每个地方会有不同的情况,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我觉得挺好的。”

  制度创新赢取发展红利

  改革开放走到今天,当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优势逐渐丧失之时,东莞凭何再续辉煌?2012年以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在多个场合表示,如今城市之间的差距已不再是硬环境,而是软环境,何为软环境?这就是靠营商环境,靠体制机制创新。

  2012年,东莞在全省率先启动打造“六个东莞”,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并下发《中共东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六个东莞”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从而拉开了东莞重塑市场环境的序幕。

  一年来,东莞不断完善“1+6+X”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东莞的营商环境明显好转。在积极提升环境之时,东莞更注重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并通过制度创新赢取发展红利。

  2012年,大朗镇开始试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随后,这一改革在全市范围内铺开,宣布正式启动行政审批、商事登记、电子政务三项改革。

  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徐建华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整个改革试点是要宽进严管。登记改革,只是一个宽进,当然,宽进和严管同时进行。以前把市场主体绑在一起,所以难进。现在的宽进,就是要让企业主体更方便地诞生,先把‘孩子’诞生出来,如果说企业主体是‘孩子’的话,那么经营活动就是长大后要干的事。登记和开展业务是两回事。”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在莞邑大地全面铺开。东莞对现行的前置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能取消的取消、能合并的合并。余下的许可事项,除了涉及公共安全、人体健康、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必须保留的前置审批事项外,其余一律改为后置。

  作为村组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东莞也在不断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2012年8月24日,东莞召开全市农村综合改革暨镇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当天一举推出六大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系列政策的文件之多、力度之大、范围之全面受到外界的强烈关注,有评论甚至将其称为目前中国最系统、最全面的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经济发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