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ZX 002-2021《 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 等级认定评价指南》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及GB/T 20001.7-2017《标准编写规则 第7部分:指南标准》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东元韬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广东省企业管理咨询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元韬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广州策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科国际认证(广东)有限公司、中国安能集团第一工程局、广州市建鋐建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涛、陈勇达、熊德甫、郑爱惜、龙建新、詹博、刘浩然、周毅、郑源、皇甫学真、张明辉、黄中广、曾建军、赵玉鄂、马建军、李少鸿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引 言
本文件与《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T/GZX 001-2021)配套使用。
本文件包含了企业可用于实施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符合性评价并进行等级认定的要求。
本文件基于《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T/GZX 001-2021)与其他管理体系有共同的结构、相同的核心要求以及共同的术语和定义,旨在提供更通用的等级认定评价指南,以量化的评价结果为企业全业务、全过程和全绩效的分析提供充分的输入,有助于识别改进需求和活动,达到持续改进、系统实现安全管理绩效的目的。
本文件适用于广泛的潜在使用者,包括评价人员、实施管理体系的企业和出于合同或法规原因需要进行管理体系等级认定评价的企业。
本文件也可用于自我声明的目的,并且可对从事评价人员培训或等级认定的企业提供帮助。
当进行一体化审核时,即两个或多个不同领域的管理体系一起审核时,本文件采用多体系审核兼评价的方法。
当两个或多个不同领域的管理体系整合到单一的管理体系中时,评价的原则和过程与多体系审核相同。
若存在多体系审核或联合审核的情况下,则其他体系按照相对应的审核要求开展,不在本文件适用范围内。
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 等级认定评价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等级认定评价指南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认可评定、评价程序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的等级认定评价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441-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493号)
GB/T 19011 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T/GZX 001-2021 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
3 术语和定义
GB/T 1901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AIGE评价模型
AIGE评价模型是以策划-实施-差距-影响的英文首字母进行组合并作为简称,用于评价单个要素或体系的实际运转效果。该模型针对单个要素从策划、实施、差距、影响四个环节进行打分,通过其分配比例得出单个要素的实际得分,所有要素的实际得分相加之和用于反映体系的实际运转效果。通过AIGE评价模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也可反映单个要素或体系在策划、实施、差距、影响四个环节的优势或不足。
a)A(arrange)-策划:协调、匹配工作所需资源,建立标准落地所需的成文信息。
b)I(implement)-实施:执行所策划的过程。
c)G(gap)-差距: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运行准则进行对比后存在的客观事实。
d)E(effect)-影响:根据差距后果进行评估,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以消除或降低不利影响,增强并扩大有利影响。
3.2 豁免项
基于企业经营范围和实际运营需要,将不适用要素事先进行说明,并在体系建设和等级认定评价中进行该项豁免。
但影响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运行效果及责任的相关要素不得豁免,比如风险管理、隐患管理等单元要素。
4 基本原则
4.1 基于公正的态度
评价员在工作过程中应抱持公正的态度,并:
a)具有判断力,不受外来因素影响,对可能影响其判断的任何因素保持警觉。
b)真实、客观、准确反映评价情况。
c)谨慎使用和保护评价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并正确处理敏感或保密的信息。
4.2 基于客观的方法
在评价过程中,客观是评价公正性的基础,评价员应:
a)保持独立性,独立于受评价的活动,并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带偏见,不偏不倚,与受评价企业没有利益上的冲突。
b)保持客观性,以确保评价发现和评价结论仅建立在评价证据的基础上。
c)保持谨慎性,在被评价对象提供的成文信息或口头信息不完备或不能核实的情况下,不贸然发表个人主观意见或建议。
4.3 基于证据的方法
在评价过程中,基于证据的方法是得出可信的和可重现的评价结论的合理的方法,评价证据应:
a)建立在可获得信息的样本的基础上。
b)合理抽样,保持可信性。
c)能够验证,保持可重现,实现可追溯。
4.4 基于风险的方法
在评价过程中,评价员应考虑风险和机遇的评价方法。
基于风险的方法应对评价活动的策划、实施和报告具有实质性影响,以确保评价关注于对委托方重要的事项和对实现评价目标重要的事项。
4.5 基于闭环的方法
评价时,评价员不能流于表面和形式化,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度挖掘存在的问题,并达到闭环管理、持续改进。
a)以PDCA过程管理为评价思路,通过相关管理或工作痕迹,以人员访谈、文件查阅、现场验证和抽样询问等方式,查找管理体系运行结果的符合性证据及在运转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或不符合事项,分析各要素的运行效果。
b)按AIGE评价模型对审核发现进行归类分析和诊断,分析各要素在策划、实施、差距、影响各环节的表现,针对系统或管理上的根本原因提出改进机会。
c)综合单元得分率、总得分率和否决项,确定体系绩效认可的等级,针对管理体系在运转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管理强项给予肯定,并对存在的问题或不符合事项提出整改要求,从系统上采取纠正措施,及时跟进、验证整改效果,确保闭环管理得到有效实施。
5 基本要求
5.1 评价方式
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等级认定评价以自愿性为原则,可分为自评、第二方评价和第三方评价。
评价机构需获得授权机构的认可后方可从事评价工作。
a)自评由企业自行开展;
b)第二方评价由企业的上级部门组织或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
c)第三方评价由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
5.2 评价形式
针对评价方式,最终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a)自评报告,报告格式由企业自定;
b)第二方评价报告,报告格式由第二方机构(委托方)决定,如需获取等级认定证书,则需经授权机构认可并出具;
c)第三方评价报告,报告格式及证书均由授权机构和经授权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共同决定并出具。
5.3 评价条件
申请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等级认定评价的企业发生以下任意一项,则不具备评价资格:
a)近两年发生过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b)近两年发生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超过2次且未按要求完成整改;
c)近两年被纳入安全生产领域失信惩戒名单;
d)近两年被纳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e)发生较大的环境事件;
f)发生其他造成重大负面社会影响的事件;
g)发生其他经评价机构决定不予以评价的情形。
5.4 评价方法
评价机构评价组采取“双基准-否决项”评审方法对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的运转结果进行客观等级认定,即采用GB/T 19011《管理体系审核指南》的PDCA过程审核方法对企业开展全业务、全过程、全绩效评价,得出各要素的运行情况;再按AIGE评价模型对各要素运行情况的各环节进行打分,得出各要素得分率,从而得出各单元得分率和总得分率,取单元得分率和总得分率的最小值并结合否决项,得出评价结果,具体详见“6 认可评定”。
5.5 评价人员
评价机构建立评价员库,将相关人员的学历背景、工作经验、技能水平及相关资质材料等提交授权机构备案,并由授权机构进行认可后以发文形式进行公布。
严禁非认可人员从事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等级认定评价工作。
5.6 评价周期
评价周期为每年一次(不超过12个月),等级认定证书有效期为3年,初次获证之后,每年实施监督评价,若等级得到保持,则每3年换证一次,否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换证。
6 认可评定
6.1 赋分计分
基于《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Q/YTC 2001-2021)的框架及要素进行赋分和计分,以对企业运行体系的结果进行量化评价。
以下分别为各单元各要素及评价模型的赋分,若出现豁免项,则相应扣减。
a)各单元要素赋分,详见表1。
表1 各单元要素赋分表
100
100
单元 |
要素 |
分数 |
小计 |
4 基本规定 |
4.1 安全与风险方针 |
100 |
650 |
4.2 安全与风险目标指标 |
100 |
||
4.3 合规申明 |
100 |
||
4.4 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 |
50 |
||
4.5 实施和改进 |
100 |
||
4.6 成文信息 |
100 |
||
4.7 知识管理 |
50 |
||
4.8 安全文化建设 |
50 |
||
5 风险管理 |
5.1 因素辨识 |
250 |
1000 |
5.2 风险评价 |
250 |
||
5.3 风险控制 |
250 |
||
5.4 投入保障 |
250 |
||
6 隐患管理 |
6.1 分级分类 |
250 |
1000 |
6.2 隐患排查 |
250 |
||
6.3 隐患治理 |
250 |
||
6.4 通报与报告 |
250 |
||
7 人力资源管理 |
7.1 领导作用 |
150 |
800 |
7.2 安全承诺 |
150 |
||
7.3 机构设置 |
100 |
||
7.4 人员配备 |
100 |
||
7.5 职责权限 |
100 |
||
7.6 能力意识 |
100 |
||
7.7 信息交流 |
100 |
||
8 供应商/分包方管理 |
8.1 供应商管理 |
150 |
300 |
8.2 分包方管理 |
150 |
||
9 施工机具管理 |
9.1 需求识别 |
150 |
650 |
9.2 培训、使用与维护 |
100 |
||
9.3 检验与检查 |
150 |
||
9.4 安装与拆除 |
150 |
||
9.5 报废 |
100 |
||
10 物项管理 |
10.1 采购 |
100 |
350 |
10.2 进场验收 |
100 |
||
10.3 现场管理 |
150 |
||
11 工程项目管理 |
11.1 投标管理 |
150 |
3150 |
11.2 合同管理 |
100 |
||
11.3 项目策划 |
150 |
||
11.4 工程设计 |
150 |
||
11.5 施工准备 |
200 |
||
11.6 质量管理 |
250 |
||
11.7 进度管理 | |||
250 |
|||
11.8 安全管理 |
250 |
||
11.9 材料管理 |
200 |
||
11.10 环境保护 |
250 |
||
11.11 组织协调 |
250 |
||
11.12 成本管理 |
200 |
||
11.13 变更控制 |
200 |
||
11.14 竣工验收 |
200 |
||
11.15 交付服务 |
200 |
||
11.16 档案管理 |
150 |
||
12 应急管理 |
12.1 应急准备 |
250 |
750 |
12.2 应急响应 |
250 |
||
12.3 处置评估 |
250 |
||
13 绩效评价 |
13.1 安全检查 |
200 |
700 |
13.2 绩效考核 |
100 |
||
13.3 内部审核 |
150 |
||
13.4 外部审核 |
150 |
||
13.5 管理评审 |
100 |
||
14 改进 |
14.1 事故事件管理 |
200 |
650 |
14.2 不符合控制 |
150 |
||
14.3 纠正措施 |
150 |
||
14.4 持续改进 |
150 |
||
合计 |
10000 |
b)AIGE评价模型赋分,详见表2。
表2 AIGE评价模型赋分表
AIGE评价模型 |
分配比例 |
计算方法 |
A(策划) |
10% |
A得分=应得分×A得分率×10% |
I(实施) |
30% |
I得分=应得分×I得分率×A得分率×30% |
G(差距) |
30% |
G得分=应得分×G得分率×A得分率×30% |
E(影响) |
30% |
E得分=应得分×E得分率×30% |
总分 |
100% |
实际得分=A得分+I得分+G得分+E得分 单元得分率=单元内各要素实际总得分/应得分×100% 总得分率=实际总得分/应得分×100% |
c)计分
为了深入分析体系建设情况,采取“双基准-否决项”评审方法对各要素进行计分,并综合判断体系运行结果,详见表3。
表3 计分表
双基准 |
否决项 |
|
基准1 |
基准2 |
|
单元得分率 (取各单元得分率中的最低值) |
总得分率 |
审核周期内发生一般及重伤以上事故时,直接取消认可评定。 |
备注:事故标准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和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执行。
6.2 认定评价
企业认定评价等级基于体系建设情况,从全业务、全过程、全绩效中对体系运行结果进行判定,并给出最终认可评定的结论(详见表4),以助于企业通过对各单元得分率和总得分率情况深入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整改措施,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安全生产管理绩效。
表4 等级认定评价表
等级 |
基准1 |
基准2 |
认定 |
单元得分率 |
总得分率 |
||
5星 |
≥85% |
≥95% |
结合否决项,取基准1和基准2中的最小值作为最终等级认定评价结果。 说明: 1、若存在否决项,则直接不予认定; 2、若不存在否决项,则取“单元得分率”与“总得分率”两者中的最小值作为评价结果。 |
4星 |
≥75% |
≥85% |
|
3星 |
≥65% |
≥75% |
|
2星 |
≥60% |
≥65% |
|
1星 |
≥55% |
≥60% |
7 评价程序
7.1 申请评价
当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评价时(即第二方评价、第三方评价),企业向评价机构提交评价申请,申请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a)营业执照及资质材料;
b)基本情况及报告期内的业务经营情况;
c)近两年安全生产情况;
d)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建设文件;
e)最近一次的年度内审资料;
f)最近一次的年度管理评审资料;
g)其他资料。
7.2 组织评价
评价机构成立评价组,由评价组根据本文件开展评价工作。
7.3 评价结果
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评价结果分为5个等级,即1星、2星、3星、4星、5星;每个等级均有相对应的体系建设成果特征,即领导作用、全员参与、风险管控、隐患查治、过程控制、持续改进、创新创造等“7维特征”,详见表5。
表5 等级特征表
7维特征 |
等级 |
|||||
1星 |
2星 |
3星 |
4星 |
5星 |
||
领导作用 |
了解及参与程度 |
对体系工作较少了解,冷淡应对 |
部分了解和参与体系建设工作 |
全面了解和参与体系建设工作,能用双重预防机制的思路指导日常工作 |
积极参与体系建设工作,对体系的认识全面、清晰,用体系管理的思路指导日常工作 |
高度参与体系工作,对体系的认识全面、准确,灵活运用体系管理的思路指导工作 |
资源投入及配置 |
资源投入在较多方面,但不能满足体系建设工作需求 |
资源投入满足大部分体系建设需求 |
资源投入确保体系建设需求 |
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确保体系建设需求 |
资源集约、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信息化、智能化运转体系 |
|
全员参与 |
员工和部门参与程度 |
安全、生产等部门的骨干员工参与体系工作 |
大部分员工参与,体系建设覆盖大多数部门 |
员工全面参与,体系建设在绝大多数部门积极开展 |
员工高度参与,体系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
员工踊跃参与,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充分应用到各个业务部门 |
员工意识与能力水平 |
员工初步具有风险意识,部分员工与岗位不能匹配 |
员工普遍具有风险意识,能力与岗位基本匹配 |
员工风险意识较高,能力与岗位要求完全匹配 |
员工风险意识高,能力完全满足处理岗位各种状况的要求 |
员工风险意识突出,一专多能,安全知识和应急能力等超出岗位范围 |
|
风险管控 |
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 |
完成部分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 |
完成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风险评估结果得到部分应用 |
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内容完整、规范,并应用于日常工作中 |
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内容完整、准确,风险评估结果得到充分应用 |
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具有很高的质量,风险评估结果得到全面、充分应用,具有超强的风险评估绩效 |
风险控制及投入保障 |
完成部分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及投入保障 |
完成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并跟进其有效性,投入有保障 |
风险控制措施得到落实,中高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安全经费按期提取,风险投入有分析,成本效益有提升 |
风险控制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安全经费支出规范、合理,风险投入有分析和评估,成本效益提升大 |
风险控制措施在有效落实中达到可降级处置,全部风险均可控在控预控,具有超强的安全风险控制能力和效益 |
|
隐患查治 |
隐患分级分类及排查 |
完成部分隐患分级分类及排查工作 |
完成隐患分级分类及隐患排查策划、实施工作 |
隐患分级分类及隐患策划、实施工作全部完成,并对完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挖掘衍生隐患角落 |
充分运用隐患分级分类及排查工作,细化隐患排查的管理颗粒度,初步建立隐患排查模型并运用 |
充分运用隐患排查模型,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等大数据手段,实现隐患排查功能的强大 |
隐患分级治理及报告 |
完成部分隐患分级治理及报告 |
完成隐患分级治理及验收评估、通报与报告工作 |
隐患分级治理及验收评估、通报与报告工作全部完成,并对治理结果进行分析,确保隐患治理的实效性,实现闭环管理 |
充分运用隐患分级治理及验收评估、通报与报告工作,细化隐患治理的管理颗粒度,初步建立隐患治理模型并运用 |
充分运用隐患治理模型,与隐患排查实现联动,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等大数据手段,实现隐患治理功能的强大 |
|
过程控制 |
业务过程控制程度 |
与体系相关的业务过程大部分得到控制 |
与体系相关的业务过程均得到控制 |
与体系相关的业务过程均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现漏项或者严重失控现象 |
业务过程得到全面有效控制,运转顺畅。 |
业务过程得到全面有效控制,运转质量高,形成良好实践或示范标杆 |
作业过程控制程度 |
与体系相关的作业过程大部分得到控制 |
与体系相关的作业过程均得到控制 |
与体系相关的作业过程均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现漏项或者严重失控现象 |
作业过程得到全面有效控制,运转顺畅。 |
作业过程得到全面有效控制,运转质量高,形成良好实践或示范标杆 |
|
持续改进 |
问题发现与改进机制 |
问题发现与改进机制不够健全 |
问题发现与改进机制存在不足,基本建立问题发现与改进机制 |
问题发现与改进机制基本建立,问题发现与改进机制得到运转 |
问题发现与改进机制全面建立,运转顺畅 |
问题发现与改进机制深度建立,运转质量高,能够形成良好实践 |
纠正措施与闭环管理 |
纠正措施只停留在纠正阶段,未形成有效措施,较多重发问题,未形成闭环管理 |
未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痛点与难点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存在重发问题,未形成闭环管理 |
能够采取纠正措施,能够发现及基本解决痛点与难点,重发问题较少,基本形成闭环管理 |
能够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能够发现和有效解决痛点与难点,重发问题基本没有,形成闭环管理 |
纠正措施及预防措施有效落实,能够发现及高效经济解决痛点与难点,无重发问题,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等大数据手段形成闭环管理 |
|
创新创造 |
循证决策与业务目标 |
基于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和评价,核心业务绩效与业务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
基于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和评价,核心业务绩效与业务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初步建立创新创造机制 |
基于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和评价,核心业务绩效基本实现业务目标,创新创造机制基本得到运转 |
基于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和评价,全业务绩效实现业务目标,创新创造机制运转顺畅 |
基于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和评价,全业务绩效超过业务目标,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等大数据手段等高效运转创新创造机制,超出预期 |
关系管理与价值创造 |
与用户及相关方初步建立合作关系 |
与用户及相关方建立合作机制 |
与用户及相关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机制,寻求价值共创 |
与用户及相关方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与机制,共同创造价值 |
与用户及相关方建立合作共赢的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生与智能创造 |
7.4 出具报告
评价组编制评价报告,提交经授权的机构备案并申请颁发等级认定评价证书。
评价报告和等级认定评价证书应经适当的评审和批准后在商定的时间期限内提交并发放到企业,如果延迟,应向委托方通告原因。
附录A 参考文献
[1] ISO 19011-2018 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2] GB/T 19000-2016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3] GB/T 19000-2016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4] GB/T 14001-2016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5] GB/T 45001-2020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6] GB/T 23694-2013 风险管理 术语
[7] GB/T 27000-2006 合格评定 词汇和通用原则
[8] GB/T 27021.1-2017 合格评定 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要求 第1部分:要求
[9]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审核指南(试用)(2017版)(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编著)
- 上一篇:T/GZX 003-2024《企业数字化技术等级评价规范》 2024/12/6
- 下一篇:T GZX 001-2021 《安全与风险综合管理体系》 20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