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改革的另一种可能

来源:$article_from_name$ 2012/12/5 14:55:29      点击:

后现代教育的最根本问题不是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校,而是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社会。

■温恒福 杨丽

近日,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克莱蒙林肯大学、美国过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与中国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出了许多创造性见解。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力量。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大卫·格里芬亲临大会提出,生态危机是比“核冬天”更严重的危机,应当将压倒一切的生态问题作为教育的核心,教育改革要将教育置于生态危机这个背景之中来设计与深化。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小约翰·柯布向大会提交《生态文明大学的愿景》论文,提出了建设“生态大学”的主张。他说:“我们把希望寄托于中国。建立生态大学的必要性在于要明确研究生态文明的含义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实现生态文明”。美国学者伊万杰洛斯·瓦连纳托斯认为,生态大学将传播生态文明的理念与生态化生存的本领,将帮助领导者制定各种科学政策。

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变革。建设性后现代专家克里福·科布向大会提交了《从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视野看当代美国教育中的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的论文,批评美国人只专注于技术和考试成绩,而很少关注目的。主张教育要开始于整体,然后再看部分,要先思考社会,之后才是学校和学生。他说,改变教育就是改变社会,后现代教育的最根本的问题不是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校,而是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社会。

生态文明呼唤绿色教育。樊美筠和王治河博士主张,“生态文明呼唤一种绿色教育”。如果说机械教育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的话,那么生态文明则呼唤一种有机教育亦即绿色教育。从机械教育到有机教育的转变可以看作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第一,绿色教育是一种有机教育,“视学生为鲜活的生命”,将“五彩缤纷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唯一主题。第二,绿色教育是一种有根的教育,大自然和本民族文化传统是教育的根。第三,绿色教育是一种整合教育,将学生的身心、知识和教育系统当作一个有机整体。第四,绿色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第五,绿色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美在绿色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灵魂。

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杨丽教授认为,本质主义给中国教育学术研究带来严重的历史性后果,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否定有余,建设不足,很难承担起中国教育学建设的任务,但二者都有其合理性,迫切需要一种旨在调和二者的认识论。怀特海“认识论”追求心灵与身体、守恒与变化、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是一种更加现实、包容、整体的认识论。温恒福教授认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将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创造性维度。

杨富斌教授从怀特海的《教育目的》出发,提出了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刘伟和朴雪涛教授认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启发我们,不要再迷信于西方中心主义,应针对本地区、本民族的价值立场选择更为适切的理念模式。马库斯·福特提出了“创造最好未来的大学任务”。鲍伯·麦斯里教授重点强调了“创造性转换”在课程与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李长吉和陶丽则提出了从“师生关系”到“师生机体”的观点。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本文摘自《中国教育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10/12/content_79811.htm